找到相关内容2450篇,用时7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莲师《即身成就之要诀》及讲解

    意要虽有诸要门,如紧松与内外观,然皆不脱置心于:自然无作无乱境。   宛然非寂灭。若寻思是无,然如阳焰若恒照。若寻思是有,  然无形色与表色。唯毕竟空与明觉,即汝之自性。既能如是体认之,...之上师。勿住城邑聚落中,应住静处而修持;  舍弃最深之执著,及与紧系难舍者。若能如是而行持,身虽为凡夫身,  已同于诸佛。 《即身成就之要诀》讲解——慧华金刚上师讲解   莲师首先开示...

    莲花生大士

    |自杀|爱情|邪淫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9/1535195794.html
  • 2007黄梅四祖寺第四届禅七法会净慧长老开示合辑

    第一天 藉教悟宗 (2007年1月3日) 第二天 战胜自我 (2007年1月4日) 第三天 只在 (2007年1月5日) 第四天 把守心城 (2007年1月6日) ...1月10日)   黄梅四祖寺第四届禅七法会于2007年1月3日如期起七,次法会为期21天(三个七),主七和尚为该寺方丈净慧长老。以下为法会期间净慧长老为大众开示的录音合辑。...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禅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7/01/0854597509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明心未必见性,见性必得明心,这句话是否正确?

    是生死烦恼之法,不究竟故,因而回光返照,见自本性,永超生死善恶之。   是故,圣者既能明心又能见性,见性又能明心,了知心性本不二,凡夫但知善恶之,不能了见自性,舍性逐心,甚可悲哉!因此,无法超越善恶之,就不得不受善恶之所驱使,由此可见,佛法呼吁四众弟子要见性,其意义在。   涅槃经云:“见佛性(梵语boddha-dhatu),不名凡夫;不见佛性,是名凡夫。&rdquo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2500812217.html
  • 感激到底指的是什么?

         问:常听您说“感激”,到底指的是什么?   答:所谓“感激”是指能够感受并被激发而动的,当然,心若麻木不仁,则属行尸走肉,死驴死狗,那就一切免谈,   其次要看我们这个常受什么法的激发,又如何而动。   佛门对感激的要求是:常受真理的感召,受大慈大悲的激励,而如法修行,消业除障,破执解缚,发明心地。佛法中的感激是以惭愧为基础的,而惭愧的先决条件是知苦、怖畏

    黄胜常

    |感恩|感激|报恩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0/08211718256.html
  • 济群法师答:佛法所说的自性是什么?

    菩提自性,本自清净,但用,直了成佛。”处,菩提自性就是指佛性,代表生命的觉醒力量。这种力量是生命本自具足的。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7/07571786836.html
  • 西江月·题溧阳三塔寺

      世路如今已惯,到处悠然。   寒光亭下水连天,飞起沙鸥一片。   【鉴赏】:   本词乃作者重游三塔寺而作,三塔寺,位于三塔湖(又名梁城湖)之畔,其旁另有寒光亭,即本词中“寒光亭下水...旧地时,往往也会有这样的情感冲动。这一句句子极平常,字面也不起眼,却是颇有意思,说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不一定能说出来的话。   “世路如今已惯,到处悠然。”出乎读者的意料,过片既不承接上片描写意脉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434392950.html
  • 耕云先生谈卜筮、命相及转变命运

    、向上的努力,便成了多余;人的价值,便有了疑义。其实不仅是“相”随心转,“命”由心立,甚至参天地、赞化育,乃至夺造化,无所不能。不究,不修,向人问祸福,求禳解,岂非愚不可及?须知但能究明,净化,便是无量福田。   如来三十二大人相,八十种随形好,也只是涅槃妙心的反射,把握得自己的,便掌握了自己的命,以貌取人,犹失子羽,自拘形骸...

    耕云先生

    命运|预测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8/232719533.html
  • 学禅小芻

    禅之殊胜。当我们远离身、口、意三业,息灭恶念而入无为之境时,其受用无穷。当一个人没有任何挂念而于宇宙融为一体时,万物之根由自然掀起。而无着,真可谓妙趣横生。  物物色色皆放下,无牵无挂无烦恼,自然...“分别是识,不分别是智,依识染,依智净,染有生死,智无诸佛”。憨出大师听后彻悟。我想,这将是修习禅的最殊胜的警策。但愿禅净化人生,人生于禅相融。  外离诸相谓禅,内心不动为定。无所著,身心自在元所...

    心源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95054237.html
  • 时人常对“即佛,佛即”大有误解

    时人常对“即佛,佛即”大有误解   越尘居士  PATRICK兄所说要点有三:“释迦以三皈五戒立教;明心见性为修炼;六度万行为工夫;功果圆满而成‘佛’”。既然如此,如何‘但用,直了成佛’?”   “即佛,佛即”   请小心,时人常对“即佛,佛即”大有误解,落常见。说“心佛众生三无差别”更准确些。到底如何“但用”?能所对立不除就不是“但用”,能所破时就知如何“直了”。佛法中慈悲...

    越尘居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3974550.html
  • 问:什么是一心二门?

    从以上的诠释得到一个结论:宇宙万有的本体为一心,众生与佛同具,然有觉与不觉之分,故析为二门,觉者称为真如门,不觉者称为心生灭门。由之本体而言,具有不生、不灭、不增、不减等性质,为绝对的无差别相,称为真如门;由之动相而言,具有生、灭、增、减等性质,为相对的差别相,称为心生灭门,二者为一体两面之关系,即称为一心二门。若以禅宗公案"慧可安心"来说,未安之就是心生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24978049.html